你的選擇其實沒有想像中來的自由?口碑行銷及資訊傳播改變你的認知
消息的正確性
你曾想過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人們是如何挑選自己「想相信」的訊息嗎?我們是否真的有所謂「自主思辨能力」?
群眾訊息的影響力非同小可,消息無關乎虛實經過「大量訊息傳播」與「時間累積」就可能成為某種事實。以大量訊息傳播為例,三人言市有虎,三個人都說鬧市裡出現了老虎,這項消息就變得有些可信度,甚至對某些人而言成為了「事實」,而此現象也使得龐恭最終失信於魏王。
網路聲量的影響力
沉睡者效應(sleeper effec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arl Hovland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一段時間過後,人們會忘記自己是何時、從何處、在何種情況下得知資訊,遺忘了資訊傳播的「資訊源」,並且對其資訊所持態度逐漸轉為肯定,說服效果隨著時間加劇,甚至直至深信不疑。
就像是選舉前網路上所打的負面訊息戰,即使在當下能顯而易見看見該候選人的黨徽及黨籍,過一段時間後人們仍舊相當容易遺忘訊息是從敵對陣營發出,並將此相關惡意導向線索當作是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僅能回想「曾經好像有這麼一件事」並將之記在腦中,做為未來評斷依據之一。
人們容易遺忘資訊取得來源,最終只記得內容本身卻不再去評估是否符合當下情境與狀況,這也是「反串成真」的原因之一。
品牌口碑以及沉睡者效應
品牌的宣傳其實與上述的原理極為相像,當人們對於品牌優劣一無所知時,傾向上網尋求官方資訊以及分享資料,網路曝光度較高的品牌往往會被認為是較具有公信力且可靠,這就是「大量訊息傳播」運作的方式。而即使是行銷手法明顯的宣傳手段,於長時間曝光後,有價值的內容也會逐漸內化為使用者的評斷依據,這便是時間累積後沉睡者效應帶來增強數倍的反響。
與一般說服效果不同,沉睡者效應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打折扣,甚至會更加鮮明。
強烈的第一印象與畫面
人們不擅長記憶「品牌」與「名字」,然而一旦接收到足夠強烈的畫面,即使在多年後人們會忘記該品牌,對於該廣告形象仍會烙印在腦海。舉例而論,沒有人能考究究竟是從何時、透過何支廣告使鑽石與愛情畫上等號,但如今許多人仍舊認為鑽石代表了一切璀璨愛戀與至死不渝的浪漫想像。那麼若自身品牌本身就是該領域的翹楚,多年後依舊會帶回認同此理念的消費族群持續購買。
再譬如電視廣告與網路媒體強調「綠茶瘦身」的好處與效果,搭配上窈窕輕盈的代言人與清爽的畫面色彩,在首次接收該訊息時人們可能大多抱持觀看廣告的懷疑心態,態度存疑且未必願意全盤接收,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在飲料櫃前看見瓶裝綠茶,人們還是極有可能想起「喝綠茶好像可以瘦身」這樣一則消息,最終遺忘這個消息原自哪個廠商,將綠茶=瘦身做為某種常理考據。
口碑行銷及資訊傳播的暗流湧動
你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廣告試圖與情感連結,房屋仲介提及家庭的美好,知名牛奶品牌強調夢想發光,而罐裝氣泡飲料則成為了青春同樂的必帶物品。
訊息大量傳播、足夠震撼的畫面、長時間的發酵,縝密且小心地規劃,在不知不覺中也大大影響了人們的抉擇方向,在資訊氾濫的現代,優劣資訊的傳播與存亡攻防戰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