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文化如何勾勒出市場藍圖,探究創意走進全球通路的秘密
「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創一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十來餘年,為什麼它能從陌生的意象演變成各國相繼推動的政策?
又為什麼當我們為樸實的商品,包裝了一層具有文化靈魂的糖衣,便能使它身價翻漲?
你一定聽過文創,但不一定了解文創發展的歷史脈絡,對吧?讓我們往歷史走去,探究過去二十年裡,文創是如何悄悄的為全球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
夕陽產業也能重燃火苗
文創一詞應屬於台灣獨創的詞彙,對應在國際舞台上,即是代表富含文化意涵,又具有創意價值的複合產業。撇開兩者字面上的歧異,都可以看出市場行銷的模式,已經從以往實物買賣,跳脫到商品不單單是商品,而是需要被賦予獨特文化才能擠身檯面的新世代。
台灣在這次的變遷裡亦不落人後,積極地走進這新型態的市場洪流。初過千禧年不久,台灣就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國家發展的重點計畫之一,但大家相繼投入文創產業的動機為何?我們從行銷的四個階段來思考,當商品歷經一系列的上市、興起、熱賣直至衰退,最後能挽救頹勢的方法,不外乎就是為它注入新生命,以獨有的元素讓它極具鑑別度進而死灰復燃,這樣涅槃重生的精神似乎與傳統台灣人的特質不謀而合。
文創開創市場卻也失焦本質
文創走入台灣,有人趨之若鶩,也有人對它嗤之以鼻,終歸台灣有太多人對它有著謬誤的解釋。隨便舉舉談到文創我們腦海中浮現的詞彙:「藝術、咖啡、小店?」,這幾年無論城鄉,皆相繼林立主打特色建築、人文味濃厚、工業風設計…的商家,彷彿要帶來人潮錢潮,就必須追尋這條脈絡。但讓我們深思一下,這真的是文化及創意代表的意涵嗎?是否你也有感受到幾分偷渡的氣息。
大家買單的依據不再是商品的性價比或高品質,而是販售者帶給人無垠的想像空間與氛圍,與「消費者製造情感連結」是這個產業最迷人的所在,建立起「品牌忠誠度」,這正是產業轉型後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品牌化」。品牌化不是複製模仿他人特色,再自立門戶的一個過程;而是建立起獨有的核心理念,並與消費者成功媒合、讓他能「感同身受」,才是最成功永續的品牌經營方式。
當文青一詞活躍於社會舞台
從英文來解釋文化及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不論是文化還是創意都擺脫不了「Industry」產業一詞。我們享受著具有豐富文化氣息的詞彙,但卻忘記了氣息並不等於文化,更別說是與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因此,當文創被大量的商業氣息稀釋後,它真的還保有最原始的真諦嗎?這是比較令人弔詭的。
從這些脈絡看下來,可以發現台灣人真正喜歡的消費並不是認同文化創意及原創性,而是享受消費當下的文化氛圍,這種行為模式,也讓「文青」一詞開始廣為流傳且相繼模仿。許多年輕人開始崇尚典雅、復古味濃厚的穿搭,滿城滿街的別緻咖啡小店林立,你說文創是否確實改變了市場生態呢?對產業發展來說,它的確是股值得期待的力量,不過現階段普羅大眾對文化及創意的認知卻也值得深思。你可能讓人覺得你是文青,但不代表你身體裡真的住著老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