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有用嗎?危機處理中的道歉藝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很多人從小到大不實在課堂中可以見到的一句話,告訴大家只要是人就會犯錯。而下一句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則是說即使錯了,只要能夠從錯誤中記取教訓並改進,就是莫大的好事。
在現今的行銷策略中,道歉的藝術變得越來越重要,拜網際網路發達所賜,各個組織團體都無時無刻被社會大眾監視著,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受到公評,往往演變成當事人/團體不得不出面表示。危機處理在大多數人的想像裡,幾乎都需要道歉的環節,但是現實案例中可以知道,並不是所有時候都需要道歉甚至也有不適合道歉的狀況。
需要道歉嗎?認錯與博取同情有所不同
當事情發生,我們需要快速判斷當下的輿論動向,並安排最佳的應對方式。一般在失言類型的糾紛當中,如果有明確的兩造,向對方道歉是最能夠快速表達誠意的方式。而且特別適合兩方都有錯的狀況下,甚至道歉後也能獲得其他人的認同,進而擔任中間人向對方勸和。
而公眾人物、政治人物、政府單位若是出錯,除了道歉以外,最常見的便是相關人員紛紛下台。但是這個方式隨著民眾智識提昇,以及「翻舊帳」功力的提昇,可以發現到這些下台請辭的人,在事件後往往另外有其他不錯的職位,甚至升官的狀況也不少見,也讓越來越多人不認為下台請辭是負責的表現,反而有逃避、姑息的意味。
不道歉的原因,除了對錯以外的金錢考量
在危機處理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不道歉的狀況,經常發生在商業的糾紛中,像是在賣場滑倒、被食物燙傷……等。滑倒可能是賣場未盡環境管理責任所致;也有可能是當事人奔跑嬉戲,但是在法律上只要道歉,往往被視作認錯,在後續的賠償協調中可能會被當作死咬不放的弱點。這也就是常見的例句「交由司法處理」、「我們感到遺憾」的由來,因為不能道歉但還是要致意所以只能用「遺憾」來回應。
道歉方式越來越多元,找到適合的才能事半功倍
而道歉也是有技巧的,像前面所說的「感到遺憾」,可以用來作為需要司法處理的狀況之下的緩兵之計。根據各種文化也有不同的道歉方式,從街坊鄰居的層級到全國甚至國際都有不同的方式。
較為傳統的道歉方式有早期的洗門風、登報道歉……等,現在隨著科技發展,除了召開記者會等方式,也有透過直播來道歉的案例。撇除洗門風有部份是透過羞辱對方來平息眾怒以外,用公開的方式道歉最大的優點便是可以直接讓多數人接收到訊息,但仍然需要讓人感受到誠意。
若是不以危機處理而是單純的道歉來說,道歉的本質中,認錯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在道歉時加入但書、僅僅為對方的不愉快道歉,甚至是不明所以、偏離重點的道歉,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天時、地利、人和
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也可以常常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道歉,像是事件發生過後幾年,透過買新聞專訪的方式表示自己已經悔改,但是卻讓人很難接受,這就是當事人在道歉與自我宣傳的調配上搞錯比例,所以無法達到成效。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要做到讓人信服的道歉真的不容易,更何況還有寧願不道歉的例子。在危機處理當中,道歉只是其中一環,但也是大家感受最深刻的,因此如何安排道歉的時機與方式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