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可以業配已經不是新聞,你該知道的是如何幫自己過濾新聞
隨著各式各樣的媒體平台蓬勃發展,也讓使用者們的習慣持續在改變,傳播媒體也從報紙演進到電子化的廣播、電視,後來網路的進展也讓網上的資訊越來越豐富。但是這些不管是在報紙或網路等平台的資訊,都是有所謂的第四權在掌控著,第四權為在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以外的第四種與之相制衡的力量(歐美原意指封建時代社會三階級,貴族、僧侶、平民以外的「第四階級」),他們透過獨立的角色協助人民監督政府,來讓社會運作可以更加順暢。
但是現在的各種新聞媒體,以台灣為例,大家可以很精確的說出各個媒體的政治立場,原本應該中立為人民監督政府的新聞媒體卻無法保持立場,而原本應該未人民服務卻轉向為了特定政治立場、商業利益來發聲,仰賴的都是他們培養已久的固定受眾。這些受眾偏好接收特定立場的言論,於是媒體就持續產出這些受到喜愛的資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新聞屬於「資訊」還是「資料」?
訊息的接受看似簡單,但訊息又可以分為「資訊」以及「資料」。資訊指經由整理、編輯、潤飾所產出的訊息;資料則是第一手未經過處理的訊息。大多數人會覺得有人可以幫忙整理資料轉化成資訊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可以省下越多時間就比別人能夠多做許多事情。但是這些幫忙整理資訊的媒體,有沒有偷偷對資料動手腳呢?
透過最近呱吉的「民主開箱」影片,我們可以很明顯知道很多新聞是可以透過金錢來操控的,但新聞可以被操控也已經不是新聞了。所謂的「業配」早就被大家所熟知,但個人頻道可以業配、部落客還有網紅可以業配,但新聞本身是否可以業配就少到很多的質疑了。
媒體識讀的能力幫助你找出癥結
報章雜誌有很多的篇幅都會標注「廣編特輯」,亦即該版位所呈現的其實是廣告訊息,大多數已經習慣尋找「廣編特輯」四個字的受眾都會清楚知道這是廣告,但是對於識別能力較弱的長者或是教育程度不高的族群來說,錯把廣告當新聞的例子也不少。
媒體識讀的能力以及素養跟媒體產出的內容息息相關,就像近幾年味全的產品受到抵制,現在看到「新品牌」都會先懷疑是不是味全產品,雖然與媒體識讀仍有差距,但也是民眾對於外在資訊提高警覺的絕佳案例。
要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實事求是的心,而不是像差不多先生那樣覺得有個大概輪廓就好。現在很多人喜歡進到各個媒體的新聞頁面下留言糾錯字,但是形式上的錯字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及內容上的錯誤。
新聞媒體失能,那就靠自己吧!
求證新聞時,可以透過向上溯源來追查,例如國外的新聞可以到當地的新聞媒體網站尋找原文;報導政策擾民可以實際到政府機構網站查詢原始公告確認詳細內容。或是最簡單的就是平常到處散布的謠言,只要把其中一段內容搜尋之後,或是透過整理謠言的網站來求證,都可以很輕易確認這些是不是謠言。
養成求證的能力之後,對於刻意操作的新聞內容便可以有相當的抵抗力了,但是對於不熟悉科技產品的長者族群,就更需要他人的協助,現在也有防毒軟體公司提供了LINE機器人的服務,還有瀏覽器插件,都可以輔助發現有問題的資訊。
資訊爆炸一詞已經經歷過很多時代了,但資訊只會持續變多,短時間內也沒有提昇人腦效率的科技,因此過濾這些資訊的媒體識讀素養就更加彌足珍貴了。媒體的命脈是他們的受眾,如果受眾意識到這些訊息經過惡意處理,並加以抵制,才可以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這也是民眾可以由自身做起的重要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