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平台的強烈影響力!
我們在先前政治人物網紅化的文章中提到,媒體專頁是如何塑造個人形象的,並淺談如何善用社群專頁的助力達到「打入民心」的效果。其實,透過社群網路拉近與觀眾間的關係,進而將某種「品牌形象」根深蒂固的做法早已不是新聞,如最近受人矚目的「美的好朋友不告訴你的事」所提幾個品牌確立的方式,便是一個完美的行銷案例。
美的好朋友透過清新可愛的圖片、簡而易懂的說明以及明確的「監督者」立場,傳達正確的衛教知識、踢爆企業秘辛,抓準了社群網站上觀眾愛看有所幫助且容易閱讀的文章心理,透過撰寫原創文章並透過社群的朋友圈以一傳十地轉發,在短短一年之內便在網路使用者心中確立了具體且強烈的形象。
簡而言之,社群平台是個只要找對方法經營,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即使是小小一個團隊也能凝聚數萬倍的影響力。
除了社群廣大的影響力讓企業趨之若鶩,心心念念找出更能獲得曝光以及轉發數量的方法外,在使用方面它們究竟為什麼讓你上癮,一而再再而三地分享生活、轉貼文章,連結起一個個朋友圈,心甘情願為他們貢獻流量,搭起一座座白花花的鈔票塔呢?
社群網站:讓你自願性地免費勞動,卻同時樂在其中
在公視新聞實驗室中提到,和新聞相較之下抖音、Youtube、IG都是將「勞動」轉嫁給消費者,藉由消費者免費提供源源不絕的素材,平台藉此賺取廣告費用。因為素材取得容易,獎勵機制快速且簡單——諸如按讚、分享——能有效促進腦多巴胺分泌,進而產生快感。
然而它們究竟是使用了什麼方法,讓你總是忘記時間,自願付出「勞力」為他們賺錢呢?
一個平台怎麼讓人愛不釋手?
簡單來說,社群平台主要做的事就是「讓你覺得舒服」,並同時給予「快感刺激」,你在滑社群平台資訊時可以很輕易取得感官上的刺激,而在你每發一次文章,「期待著誰會看見進而按讚按喜歡」會刺激腦內多巴胺分泌,這種所帶來的感覺就跟賭博贏錢給人的愉悅感很像。
科學研究顯示腦內多巴胺分泌最多的時候並非是贏錢的當下,而是「期待贏錢」的時候。也就是說,追求有所獲得的等待過程實則更令人感到快樂,例如發表貼文之後期待有人點上喜歡或是留言,這份追求快樂的本身所帶來的愉悅程度比快樂本身來的更高。
除此之外,顯示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讓你更願意在平台上待久一點,貢獻「流量」,也是社群網站不斷在做的事,以下就簡單列出幾個社群平台為了留住你而做了什麼吧。
(1)大數據分析 你覺得,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認識一個人? 譬如個人喜好、政治傾向、喜歡的文章或影片風格等等,在2015 年,劍橋大學與斯坦福大學透過實驗發現,只要在社群網站上認真地按了10個喜歡,其背後複雜且縝密的演算法就能比你的同事更加瞭解你。更驚人的是,只要按過300個喜歡,演算法得出的結果就能勝過你的伴侶。持續在你眼前輪播感興趣的話題,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可以在平台上待久一點。
(2)邊界的缺失——失去停止訊號 社群網站總想方設法地想把我們留下來,像大賣場與賭場總是沒有時鐘,在貼文牆上捨去了頁碼,轉變成永無止盡的讀取與載入,只需要輕鬆地滑動,就可以輕易取得下一個資訊,像是Youtbe、Netflix的自動播放也是同理,由於這個動作「很舒服」且「不需要思考」,人們可以更快獲得刺激,配合大數據演算法推算出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或影片,讓你一步步深陷其中。
(3)綁架大腦回饋系統,利用情緒刺激反應 像上面所提到的,腦內多巴胺的分泌可以刺激快樂的情緒反應,讓人感到愉悅並產生快感,像是社群便是用「獎勵」制度讓人更主動地去「追求快樂」,在追求與期待回應的同時,若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正面的回饋,腦內的愉悅感便會提高。
另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是,當人感到消沉、無聊、或者是沮喪的時候,便會忍不住回想多巴胺分泌所帶來快樂,於是在本能無意識之下,人們便會打開社群網站,看符合自己喜好的影片或文章,或是發文並期待正面回饋,以尋求情感上的刺激。
結語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該怎麼在這塊有限的大餅上盡可能瓜分出你的注意力,得到你的青睞,便是社群軟體致力在做的。只要人們仍是慣於接收所有送到眼前的訊息,持續做「對大腦來說舒服的事」,那麼被牽著走自然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